三叶和泷重识后怎样,以及为什么我们遇不上 (回顾南京研学小记Part02,观点①我们追求的非婚姻而爱情 ②爱的本质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自觉承担责任的觉识。)
———— 三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跌跌撞,不顾伤。
暮来幽梦忽还乡。 彗星降,人仓皇。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楼梯口,栏杆旁。 ————
知道为什么君名的故事迷人吗?因为它把恋爱中最难进行的一部“互相了解”改为了想象化的“身体互换”,当主动被改为被动,斯德哥尔摩效应就发挥了偌大的作用,我们被迫学着接受。另一方面,这也是毫不费劲就达到了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熟人,即使有“身体互换”也是不可能达到相互喜爱的最终目的的。如果是熟人,我们相当于被逼赋予了一些我们并不欣赏的品质,这是难以接受的。“身体互换”唯一能起作用的方式是撮合如果相遇就会彼此欣赏,但是却触不可及的“彼方的她”。
距离产生美,所以在时间或是空间的“附近”范围内,我们都找不到三叶或泷,就像我发现***(名字隐去)固然也有很多令我不悦的小问题一样。时间也会拉长感受,抹除不悦,一切当加上了回忆的滤镜后,就会显得那么美好。
爱是一种矛盾的东西,它消逝的极快,注定无法长期存在,爱应当是喜爱和责任各占一部分,但当任意一者超出比例,爱就变质了。我们喜欢纯爱当然不现实,因为现实中不会只有“爱爱爱”,我们要把时间平均分配(或按需分配)给社会事业,家庭追求和个人志向,which分别代表了社会,家庭和个人。(钱包含在了前两者之中,毫无疑问他是一个社会化的东西)显然这三者会互相争夺各种资源,导致了矛盾和冲突。另一种解释是人是喜新厌旧的天性,我认为这是过度简化了问题。
而距离太近,会进一步加速消逝的进程。因此,要对一切事情保存最大的兴趣,我们应当远离而并非靠近。三叶和泷重识后便没有了故事,故事需要矛盾,矛盾需要若即若离。
致我的那位Aliya,如果可以,请在远处默默望着我,让故事就这样默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