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上一篇周记后,大多数科目进入一轮复习已经两三周了,也是时候梳理一些关于继续学习的思考和方法论了。
平时在校的局限性就是没法进行大规模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导致思维迭代偏慢。像期中周我其实很放松,不考试的时间都在完成刷知乎和写笔记的循环,其实这种输入输出循环对我受益是很大的,尤其是写笔记的过程。但这几周整体上生活很平淡就是了。
学习与自信
期中考试失利后,我在部分优势学科上取得了恢复和进步,一定程度上重建了自信,让我想到了自信心和学习的话题。
之前我在知乎上刷到了“感觉天赋消失了怎么办”的问题,有一个回答称:天赋的作用不是帮人更快地解决问题,而是给人自信以在前进中克服重重困难。十分认同。
所以,深入人心的“优秀=天赋+努力”二元模型应该是“意志+努力”模型。若只保留所谓天赋中的智慧成分,人只是相对他人稍微聪明些而已,不足以极大地拉开差距。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习中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我有时发觉学习很像滚雪球。不仅由于知识间的彼此联系,存在学好了一部分,就能学好其他部分的正向循环;自信心也参与到正向循环中。一次考试成功,我们会更加自信,从而拥有更高的学习意志,愿意投入更多时间,从而下一次也更容易考好。
但念及这种雪球能滚起来所需的条件,重要的是客观反馈点(在学习中即为各种测试)较为密集。因此,构建自信心的第一要务是增加反馈。那么,拆解任务的工程思维:(SEROLIYA-柒:学习方法:open思维&&(工程思维+流式规划)-from伊雷娜)就是一个极好的加速反馈的方法。另外,也可以和朋友们分享经验,或单纯分享现在在做的,也可以大大增强成就感,唤醒内驱力。举例,这个学期我学会了用Github Pages搭建网站,在学校的分享课上简单分享了一下,让我获得了很大的满足。
同时,自信心可以从一个模块转移到另一个模块。那么,我们就可以去做一些简单但是有意思的事情。例如,这个学期我为学校的文学社出了一期公众号,花费大约5小时时间学习,但是获得了比前一期和此后一期多5-6倍的浏览数(3k),这就为我的学习能力树立了很大的自信。
那么,[[周记25.17-回首与重构:对过往学习方式的重新审视]]中提到的“人们每次对突破自我极限效率的夸耀,都以牺牲自己对其的热情为代价,久而久之,就会迷茫、虚无,到时候就是还债的时候了。”就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通过这些方式获得的自信心,有没有一种可能只是狂妄自大,是愚昧高峰的体现呢?这背后的母题是:自信心应该作为人对主观能动性评估高低的体现,还是对其与自身实际贴合的准确度的体现?(参见[[周记25.16-主观能动性,金钱观,博弈下的人际关系]])
在我看来,有些事情可以用前面的马虎盖过,其获得的动力是利大于弊的。但是永远也要保持这样一颗心,知道自己哪里没有做到最佳,哪里实际是“假努力”,实际用途不大;将动力运用在需要仔细完成的事情上,谦虚地完成更困难的课题。
应试教育的包办学习
在进入一轮复习后我尝试自己给学习做安排,但我发现较难实践:问题主要在于时间不足和难以遍历复习内容的知识点。
然而对比学校带领的复习,我认为学校的讲义最优越的地方就是替我们把题目按小专题分好了,并且在复习安排的重点和顺序上也有一定侧重。对于这种现象,我愿称之为应试教育阶段的包办学习。
一个好学校之所以能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做题家,不仅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内,占更大部分的应该是教研组隐形的学案教案设计,以及如上的这些使知识更易理解的编排。一言概之,学校希望他们成为学习任务的制定者,学生只需要成为任务的被动执行者就可以了。
因此,我最近有这样一个疑惑:既然学校已经为学生将复习计划安排妥当了,我们是否应该花更多时间通过错题,学习笔记等把这些吃透,而不必支出大量精力自己为自己安排学习呢?
我初步的认识是,就目前而言,解决完自身明显感觉薄弱的点后,确实更好的选择是跟着更有经验的学校走;但是,也要注意到个性化时间安排能优化优势学科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确实能达到更高效的效果。
像这种自己为自己找目标,想问题的能力是未来所需要的,绝不能轻易放弃和丢失,或许我可以在假期中加以深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