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几篇周记都在写一些理论化的东西,而这个端午小长假终于有时间去实践一点了,这里就进行简单的记录吧。
地铁流学习
地铁流学习的概念来自伊雷娜大佬,顾名思义即为在地铁中来回往返时进行信息输入和做题。原理大概是这样的:好累啊→坚持学到下一站再说→这小题做完了→正好到站开门→休息20s,我好厉害→重复。地铁流的一大要素是切断瞬时满足因素,这样我们才能在站间的学习循环中得到满足。这个实现不难,手机少充点电就行了。
小长假进行了大约3h的实践,体验下来效果中上。要使地铁流起作用要善用它2-3分钟一站的机制,主动切分任务为2-3分钟的碎片,有助于在疲劳时起到督促作用。感觉物化地小三门特别适合这个节奏。同时,最好在午饭后晚饭后两个容易疲惫的时间段进行。
弊端在于太吵了,可能因为我还没静下来吧,幸好有降噪耳机。以及,可能自己和别人都会觉得比较装。我倒是觉得无所谓的。
书店学习
小长假在书店连续专注了3h+,抛开30多块的茶位费(有时我不要脸就会逃)还是不错的,效果>≈地铁流。但仅限于上午,下午顾客一多就很难专注了。
专注歌单和在家学习
为什么在家学习效率低?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逃避,并且要加倍努力去客服。个人认为就是因为分心因素太多。那么我有一个想法(刚想到,下周实践),就是只带上MP3,到厨房/小储物间写作业。看书的话用kindle或纸质。如果留在自己的房间,就只留下电脑播放音乐并且熄屏,也许都能提高进心流的成功率。
MP3我也做了一个专注歌单,想法来自我听某专辑的音乐时,很快就能进心流。于是想把近几年来我发现的所有的有这种效果的音乐收集起来,听着我喜欢的歌当然能提高学习驱动力了。其实我对音乐和学习很感兴趣,之前做了一个论文翻译【到底该不该在学习时听音乐?音乐又是怎么影响学习认知的?】提到音乐存在一个分心细节效应,并且部分歌曲会占用“认知资源”。发现这种情况,就只能删除这首歌了。
睡眠与学伴督促
小长假成功早起一次(6:15),额外高效2.5h。我知道知乎上有“早起骗局”的争议,说某某三点睡十一点起,照样取得了很大成就。其实没问题,只要睡眠充足即可。对于我大约需要7.5~8h。那么要6:30前起就得11点前睡。嗯,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挑战性,怎么驱动自己早睡呢?其实我还在持续探索中。
一个有一定可行性的方法就是告诉自己,只要早起,明天的任务就能先一步完成。另一个方法是利用同伴的督促。伊雷娜的open原则【open思维&&(工程思维+流式规划)】我已经在持续实践了。公开自己正在做的或打算做的东西,能显著提高动力;向别人分享经验,能显著提高自己内化知识的速度。但是还有一点:我们可以拉上别人做相同的一件事情,向着一个目标努力,这其中的交换见解也是大有裨益的!除了一起督促早起之外,或许还可以搞一个共同学习计划之类的,后者有待实践和优化。
读书,认识社会。
我为自己挑选了一些关于 社会学/经济/财商入门 的书籍,进行了简单的阅读。这对我完全是全新的知识体系,因此我遇到了驱动力不足的问题。不过我想这个可以通过open来解决;同时,因为我已经基本习惯于网络的碎片化信息摄取,也要特别提醒自己在纸质化阅读中同样注意:
读不下去可以跳读,有收获就是好的;快速阅读是必要的,遇到真正有益的书再反复细读;也要多写思考笔记和总结,不输出的知识基本上可以说是“虚假”的。
规划安排
嗯,这是我的一个痛点,我曾经一直认为规划安排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如今我越来越觉得一个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时间安排实在是提升效率和驱动力的极好工具。在优化schedule设计的过程中,我经常遇到一些问题,总结一下目前可行的和应该尝试的解决方法:
1.如果我不够自律,在原先规划的学习时间去进行了娱乐,怎么办?
有一个经济学策略,叫做“沉没成本不参与决策”,就比如我们坐上了一辆错误的公交车并刷了卡,那我们应该做的就不是乘下去而是立刻下车。同样的,在规划的实践中,我们就要避免“破罐破摔”思维,如果规划被打破了,那就重新规划,或者在最开始就留出足够的应变时间。毕竟,短期的失败不会影响长期的成功。
2.规划到底是细致一点好,还是就把它当作一个大纲来使用?
这个需要分情况讨论,我觉得科学的规划应该是在大框架上方便修改,细节内容上具体到位的。具体而言,比如我今天的任务主要分为英语,数学,物理三个流,我可以任意调换其顺序,但是每一个流内具体的学什么,完成什么作业,是一定要写清楚的。
为了实现,我们就应该将每一项任务切分成大量的小步骤,方便在大框架中随时切断和更改安排,同时每一个小步骤的完成也能为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要完成这样的方案设计,我们需要“慢思考,快行动”,预留充分的时间,充分考虑多种情况;而一旦开始行动就必须快速,这样才能减少意外发生的概率。
3.规划的某一项已经超时了,我要不要继续做下去呢?
一旦一个任务超越其默认计划,入侵了其他任务的时间,就必须作出判断,是继续还是放弃? 放弃通常是困难的,需要我们深思熟虑,但此时最关键的是快速判断。我们可以给自己提如下几个问题:完成这件事还需要多久?这件事情带来的收益有其他事情高吗?这件事有其他的事情紧迫吗?
通常,考虑到边际效应以及效率下降,加以大多数任务都是可以暂时搁置的,或许按照原安排行动是更好的选择。对于原来的事情,我们还应该快速的把下一次要做的或者其他闪念写下来,暗示大脑这件事你已经记下来了,现在可以清空思想并投入下一项工作了;留下的“唤醒词”也能方便下一次快速“思维回档”重新开始。
最后,还是希望自己能在不断的优化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我正在准备对暑假做系统的安排,这篇周记相信一定能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