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周记25.17-回首与重构:对过往学习方式的重新审视

TIP

一次影响深远的转折。

期中考试的成绩在本周发布,其对笔者造成了一定打击:优势科目优势完全丧失,劣势科目在半学期的付出下毫无起色。因此,反思自身的学习方法,并对即将到来的高三进行规划安排,是十分重要的。

一. 从高二上期末起,我采取的新学习方法

自从在Thoughts Memo中看到“自由学习”一词后,我恍然意识到这是对我先前在做的事的极好定义。我认识到了间隔重复的重要性,但由于住宿环境的限制,我实在难以利用Anki等软件进行间隔重复巩固

在寒假期间,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没有上任何一门课的补习班。于这个高度内卷的学习环境,我本做好了同学在新学习的内容上(比如数学,我的薄弱科目,中的解析几何)大幅超过我的思想准备,但好在在一定的时间投入下,我好歹保持住了自身并不算好的数学排名,但是其他原先尚可的科目上大幅滑坡。

在新学期中,我受到新信息模因的影响,即选择具有和努力同等的重要性。为了做出更科学的择校,择业,以及大学和将来的更多选择,加以深知在高三不会再有很多像高二一样的空闲,我调整了自身安排,从原先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中抽出0.5-1.5h,使用公用电脑查询相关资料,但是发现越了解问题越多,似乎陷入了“兔子洞”,导致作业完成遇到困难,更没有精力巩固已知。

二. 关于学习,我的指导思想

我将目前的问题总结为应试教育和个人求知间的冲突。

关于我目前的思考,我接受并且渴望诸位的批判。任何一名高二的未成年,其观点必有偏颇,最应该做的是迅速纠正那些自以为优越,却暗含并累积着各种隐患的思想。我的身边便有一个案例:同学A在社媒标榜自己抛弃一切社交,住校不洗澡节约时间等极端做法,自我陶醉于牺牲全面发展而获得的优秀成绩,甚至在他人劝说时大放厥词“我不需要社会”,这正是需要避雷的不接受批判的行为。

言归正传,我认为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在于:

  • 只教人怎么把事情做对,不教人怎么去做对的事情。 这便是学生脱产的根源,社会上,人应当先做出对的选择,再投入自身所选之中。而如何做出选择,则完全被忽略了。
  • 用“考试范围”限制认知范围,不教人求索和发现问题。 我们当中的许多人由于应试教育的认知影响,习惯于给自身的认知范围设限。譬如“社保”,或者是更近些的“考研”这两个名词,明明自己并不了解,却以“这是之后应该做的”排斥问题的发现与思考。再者,许多人由于思维惰性,仅仅相信自身的第一直觉带出的笼统观点,不尝试进行反思和认知的深化,这些问题如同房屋中的大象,显著却被视而不见。
  • 只注重学深,不注重学广。 在大学的专业中,经济学,管理学,农学,甚至大部分工科,都在高中阶段,不能说只字未提,也最多是浮光掠影。对与人生进程发展的相关内容也被忽略,文科大多关注宏观社会,却致使了个人的迷茫加剧。**然而学广和学深是相辅相成的,广度是搭建“深度”高楼的地基;而且,若深度缺乏实践的支持,也会变为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老师和家长一边批判着同学没有生活经验,一边又吝啬地不愿意分享任何信息,实属荒谬。

综上,应试教育所忽视的这三点,就是我格外注重的。

三. 个人的局限性和挑战

**笔者只要在家中,便只会想要睡觉和娱乐,完全无法长时间静心学习。**在我和同学的交流中,我发现该特质被许多人分享;只能揆诸于他律,在图书馆,地铁中,咖啡店学习。但依我看,这些地方个人的专注程度,依旧达不到校园的高度。因此,我一周内,至多只有五天可以达到高效学习。

再者,我从未,也不愿意付出过多精力在一件事情的奋斗上。因为我很清楚它的不可持续性。**人们每次对突破自我极限效率的夸耀,都以牺牲自己对其的热情为代价,久而久之,就会迷茫、虚无,到时候就是还债的时候了。**这项观察分析曾经统治了我的认知许久,但最近我确实发现它有一定的问题。因为在上一篇周记中,(周记25.16-主观能动性,金钱观,博弈下的人际关系 - 知乎)我提到“热情是一种可再生的消耗品”,因此存在构建良性循环——一边高效学习一边补充热情的可能性。

其三,我的行为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存在冲突,因此会在各方面遇到社会的阻力。人生虽然是旷野,但是许多人沿着既定轨道行走,是有理由的。**想象一个高中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不仅不上课,还要花一堆时间做明明应该之后做的了解社会的事情上去,你要是他的家长,是不是已经开始“急了”?**因此,与社会的主流做法相背离,走小径必然会遇到更大的阻力,应试教育让你会做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倒是其次,你去做无用功,一定会被前面提到的同学A一类的人越甩越远——而难道他做的很对吗?

以及还有自律性问题,所谓自律性就是榨取时间的能力,是没有上限的,因此这方面存在着无限提升的可能性尚未被我开发——谁会觉得自己足够自律呢?

四. 经验教训总结和复习阶段的方法论

本次考试失败的原因,我将其概括为“功能降级”,而这又出于自身的时间安排问题。因为时间不足,我将默写作为查漏工具而非检验工具,但查漏工作应该在先前的复习中完成;作业应为巩固工具,我却由于低下的听课效率查询每一题的题干和选项作为新知学习;一次次作业的拖延让我先是放弃了优势科目的作业(这本来可以花费少量的时间就可以维持排名),最后又造成了次次来不及的恶性循环。我常感叹自己要是每天多出半小时便不必一次次地将今日作业拖到明日,孰不知那半小时正是由于个人的选择而导致失去的。

但是每天了解社会的半小时就很有效率了吗?还是用作自身不愿解决课内问题的掩饰?我明明知道各种知识点我哪些可能不会,却就是不愿意去深入解决——对应试教育的批判,让我失去了深究应试问题的热情和动力——而这难道是我的初衷吗?

无论如何,这种矛盾将在之后的生活中一直存在。它将会转化,转化为社会期许、家庭幸福和个人价值实现这三方面的矛盾。而始终存在的是自己的惰性拖累——有些事情,你竭力地想不去做,去压倒它,但是最后会发现,你做了这种事,才像一个人。

虽然如此,本次考试的结果依然有可圈可点之处。在语文和英语两科的作文(积累型内容)上我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高于重点班班均2分),体现出了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恢复应该不是难事。导致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是我新知识掌握得不牢靠。进入复习阶段,少有新知,更多的是总结,时代在变化,不应消沉于一次的失败,而是去探索新阶段有效的学习方法。

艰难的时段终究会过去,难以逾越的障碍终究会在突然之间显得易于克服——只要我们不停下探索,求知与总结,反思的脚步,曙光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