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为何离开,何时回来
TIP
本片段原先来自Think Carefully & Move Boldly:柒柒的高二总结,该文一开始想写成对同龄人的建议,最后还是决定写成总结。不忍这个观点被删除,遂单独发出。推荐阅读该文,是对本文观点的印证和深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不足之处,但问题依旧存在:那就是我们是否应该与应试教育决裂,从中彻底出走。这篇文章的作者应该做了许多学生没有勇气去做的(Thoughts Memo:【读者来稿】当今社会的自由学习:一些个人经验与感想),从中他得出一个结论,出走绝非最优解。那么,对个人而言,当梦醒之后,我们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
简言之,还是化用《娜拉走后怎样》中的话,我认为,梦是好的;否则,分是要紧的。即,确定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梦想,出走就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没有能力又出走的人,这位B站16岁辍学做游戏的高中生(如何评价高一 UP 主「Silence 默不作声」辍学搞独立游戏?)应该能给各位一些参考。
“分是要紧的”的意义也很显著。一位教育区著名答主的签名里赫然写着:”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信号传递,就是通过文凭传递“我是个有能力的人”的信号,但是实际能力到底怎么样,能不能节省人力成本,那只占小部分。所以说,为更高效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应该把重点放在占比更大的文凭获取上。虽然这其实只是做个表面功夫罢了。
那么,我们就该留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中吗?其实,我是建议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同学,出去看看,再决定是否留在体系之中。自由学习拥有大量的好处,我们将得以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时间管理技巧,内驱力的获得,独立思考能力,反思与总结能力,交往能力与共同进步的可能性,一个更开阔的视野……而且,这些能力都是离开应试教育阶段后,必然需求的,是越早获得越好的。
面对那么多的优势,我们真的应该为了一点刷题和一点分数,就将它们全部放弃吗?
对于已经出走的人,我也有话要说:“回来”,并不意味着妥协。尤其是已经进入优秀学校的学生,彻底出走意味着已经付出的时间全部变成沉没成本;因此我们或许应该,带着自由学习的精华,和一层更高的理解,重新回到应试教育当中。
事实上,我想通过我的个人经历,对于初、高中生这一尚未完全形成对社会认知的群体,提倡一种,通过加速信息的输入,深化认知与思考,并培育自身志向的简单方法论,在其中重要的步骤,正是先“出走”,再择时“回来”的选择。
当然,我们对每一个青少年觉醒和成长的因素也不甚了解;作为一名尚处于体系内的学生,或许见解也无异于盲人摸象。不过,大概总比那些认为小学写写“成长的记忆”,初中写写八股文式的记叙文就能加深人生见解的观点,要好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