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六章:理解包容为何难以落实;上位式的科普和措施问题所在
面对od,人们总是认为,如果人人都能理解包容这一现象,或许无论是A类的抑郁情绪,B类的意义缺失都能得到解决。但是理想和实际间总是存在一道鸿沟的——本章节就将探讨,为什么理解包容没有得到落实?
5.1 价值观的自我修复性
人们在接触到与自己的认知相悖的观念后,第一选择往往是进行驳斥以保护自己的观念,或者是干脆将其娱乐化成为一种猎奇,在集体嘲笑的过程中避免了对自身的攻击。
虽然残酷,却是不被承认的事实。不严谨地说,这是因为共情是能量的支出,而驳斥嘲笑是能量的收入,这因此导致了理解包容仅仅停留在大众的口号上,而无法落于实践。
例如,在od这件事上,人们往往有这样的观念:快乐的多少与自身的努力程度相挂钩,或者是做成一件事后就会自然而然感到很快乐。但是od文化的入侵强烈地冲击了人们的这项价值观。人们发现,有一群人只需要购买廉价的药物,就能体会到化学极乐,自己怎样努力,取得多大的成功都换不来。由此观之,人们的驳斥是不平等感和嫉妒的产物。
由大处看,这体现了社会价值观的自我修复性。人们会自发的,以维护个人价值观的个体目的,搭配上多数的人数,将少数群体扭曲成异类,实现了群体上的社会秩序自我修复,以维持大部分人的平静生活。
5.2 污名化与价值锚点的利用
在第三章中我们已经严谨论证了od不是毒品。但在许多媒体报道中,已然把od贬得如同洪水猛兽,与毒品视若等同。对于不会深入了解的路人,这些概念正好先入为主,一把占据道德高地,并且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十分经济地起到了群众中的宣传效果。
能够有这么好的效果的原因是od处于灰色地带,没有法律将od限制,这方面完全是道德感在规范/约束,这是价值观方面的话题,恰恰污名化对价值观有定性的影响,从而大行其道。
污名化是怎么生效的?它利用了一个临近的价值锚点,1840年的国耻与国家宣传已经将毒品有极大危害的价值观锚点深植于心。然后,再利用了毒品与精神类药品界定不清的社会认知缺陷,将od行为等同于了吸毒。从而,od行为被一棒子打死,人们忽略了效用的截然不同,忽略了od是心理问题的外在表征。最终,导致了oder的生存危机和常人的错误认知。
污名化毫无疑问是一种偷懒和对事实的扭曲,违背了客观公正。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个恐同心理的形成的例子。这次是利用了国家防治AIDS的价值锚点,把同性恋扭曲为AIDS传播的唯一途径,甚至将同性间正常接触扭曲为同性恋行为(这在学校很常见)。从客观视角看,这几乎可以说是荒谬的。
5.3 受害者有罪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逻辑谬误竟然还有很多人坚信,令人唏嘘。在此归纳其两处错误。
其一是无限责任。时代的大潮下,每个人都在被推着走。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让自己不成为一个可怜之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就将所有的责任推到了受害者身上,不仅冷漠,而且有错。
其二是区别对待。有句话说,当你是一个穷人的时候,你连思考都是错的,受害者有罪论和这句话很类似。
每个人都有其局限性,即所谓的“可恨之处”,但大多数人能够很好地隐藏这些缺点,或者在平等和谐的交流中无需刻意寻找对方的不足。然而,对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而言,一旦遭遇冷漠的态度,他们的不幸便会被扭曲成可憎,从而被他人所回避,这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机制。
更进一步讲,即使这些人表现出某些令人不满的行为,也往往是生活条件所迫的结果。试想,让一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去乐善好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人们应该先努力去解决社会问题,至少在落实到一定程度后对那些不思进取的人去做谴责。
5.4 理解包容被言而无物地滥用与其局限性
当今,很多人常常把“理解尊重,但不支持”挂在嘴边。他们的这一行为的主要目的是想立下一个品德较好的人设,用包容的幌子挡下一些直接说“不支持”对他的攻击。
他们的这种包容,实际来说不算真正的包容。真正的包容也可以有不支持的态度,但是需要思考自己产生不支持的深层原因,并应该至少把这点告诉目标群体;努力地去帮助目标群体改善他们的缺陷,这么做的人笔者才会发自内心的赞赏他们。
换句话说,真正有益的包容不能只落于口头,要与实践结合。但是显然这种理解包容似乎有点难以实现。
这就涉及了问题的根本。理解包容真的是万能的吗?批判性思考,它也至少有两点问题:
- 减弱了受助者的独立性。常见到这样的案例,你帮助抑郁者,也成为了抑郁者唯一的寄托,你离开的时候,ta很可能会陷入更深的绝望。(关于解决这点,我们将在第七章论述)
- 单方面输出,很大程度上会让救助者难以长时间支持。
因此,无论是od个体,还是od群体都不能过多依赖于外在的力量,都要增强自己的独立性以解决问题。
六. 如今对od救助的问题所在
6.1 宏大叙事的总体表现
如今,有一批有心人很好的注意到了问题所在,但是却完全走反了方向。他们往往以宏大叙事为内核,以社会问题科普为标题。但是,上位式的科普和措施无法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若是想快速,大规模解决问题几乎总是会陷入形式主义,或者用集体性压倒个体性,进而加剧个体问题的怪圈。即使问题被暂时抑制,仍会出现反复的重新萌生。接下来将分条论述得出这个论点的细节。
6.2 缺乏实践的言而无物
在这类文章和视频的最后,作者往往把自残、od等现象归结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社会压抑上。这个说法没什么事实性错误,但是显然从高处谈谈并不能帮助他们脱困。这些视频作者的共性在于缺乏实践,进而简化而扭曲了问题。
从哪里能体现出这些视频对实践毫无作用?这些视频应该已经能唤起你的助人心理了,但你可以试着回答如下问题:
**帮助你想要帮助的人回归了正常生活,就等于回归了幸福吗? **
**自己无法与受助者共情,而受助者表现出了对自身的强烈依赖,这种不对等情况如何处理? **
或者,一个常见问题,你的朋友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你该怎样说服他?
有许多容易落到实处的实践:例如,了解抑郁症相关药物(百度就行了);梳理一下自己面对负面情绪的方法以备分享;知道看心理医生的基本流程;读几本心理学书籍(笔者建议《助人技术》);去当地的精神卫生中心实地考察……这些即使是我们身边没有相关对象也可以做的。
如果想到寻找帮助对象,你可以去黑x随便搜点相关内容,然后算法就会把潜在帮助对象大量推送给你;或者你也可以关注你身边的一些人,以我国的抑郁比例,你能找到的概率应该不算小。*
这些实践看似朴实,但往往比高谈阔论更有价值——每个人都能提出问题,而问题在于解决问题。
6.3 受众的错误估计
因为这类文章和视频只介绍现象,解决方案大而无物,因此虽然这些作者的本意在于让更多人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努力解决问题,但这反而吸引到了一群以“猎奇”为目的的“看乐子”人群。(这也限于我国的人口基数与文化水平。)
他们看到这个视频,得到的仅限于了解,然后往往还发两句“真是闲得慌了”“不要变成美国这样啊”如此高高挂起的言辞。恰恰由于这些人人数多,思考少,话语权大,容易将事件扩大化,有时甚至迫使政府力量下场。我们又知道拯救青少年难以从大处着手……于是,封杀右美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od右美的转向去od普瑞;消灭问题变成了消灭现象,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让这两者处于了前后颠倒的荒谬境地。
6.4 文化扩散
我们在第四章中已经提到,这种社会问题的揭露的内容会带来小众文化的出圈,而**小众文化一旦出圈好的变质,一般的消亡,而最有危害性的,是那些不被认同,甚至沦为笑柄的部分,**这在一个冷漠、对异己接受度低的社会中并不少见。因此文化扩散往往成为了小众文化的毁灭性打击。
这是内容创作者希望看到的吗?显然这点是欠考虑的。
6.5 伪装的理性
最为典型的在于对做实事者的批判现象。人们总是觉得自己能做得比别人更好,以此为心理导向,有失偏颇的指出实干者存在的问题。这最终会转变成一种比谁站得更高的吵架式思维,大家争着站上道德高地,却只对社会现象,或是做实事者进行情绪化的发泄,而这无疑对实践毫无作用。
因此,如果没有提出可行的建议,一个人的批判就没有任何用处。
6.6 态度高高在上
虽然内容创作者抱有善良的目的,他们的语言隐含的态度却不能表现出这点。以冷却报告的“打入未成年药物滥用群,如何读懂暗语破解成瘾过程”这一标题为例:
“打入”,凭什么不愿意开诚布公地表明想要了解的意愿,偏要当“卧底”?原因还是歧视,怕和这些人打交道降低了自己的身价。“暗语”将od讲的如同地下组织;“成瘾”更是带有呼之欲出的贬义色彩,其污名化本质我们已经在前文提到了。
当然这也不完全怪作者,娱乐性内容是具有本质困境的,详见如下。
6.7 娱乐性内容的本质困境
发布在一些平台上的内容是以流量为导向的,其中包含了一种两难的境地:提出“药滥是能接受的”“我们应该包容跨女”等接受度小的意见,无法扩散与传播;复述大众化的观点能够获得认同,但却对急需帮助的青少年没有任何好处,同时还对分辨能力较差的观众导致了价值观诱导。
综上所述,上位式的科普和措施或许并不是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良好方案。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下一章,或许也是最后一章,笔者将提供一些关于此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