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和算法时代之下:脑测应试教育的未来
近些年来AI与算法的快速发展已经大大改变了应试教育。Anki之类的间隔重复软件,通过对遗忘率的科学分析和复习计划制定,使学校背默的效率相形见绌;传统上的教师答疑解决学生问题的职能正在被一系列全能的AI取代,AI有求必应和知无不言的优势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涌现出一批类似Math Acadamy的个性化学习软件,它们能挖掘出学生的薄弱点,在向前推进的同时查漏补缺。
那么,我们或许已经站在了一个教育转型的临界点上。越来越多的同学面对似乎全知全能的AI,迷茫自己学习的意义;教师的功能性被取代,崇高性被消解;应试教育的未来将会如何?
它会被颠覆吗?显然不会。人工智能可以说是一个较互联网更加先进的数据库,当互联网出现之时,从0到1,应试教育没有崩溃,反而顺应着时代出现了网课和搜题软件,那么从1到2就更不会了。
为什么?因为应试教育承担了筛选功能,只要岗位的数量和质量有参差,就一直需要进行筛选,毕竟没有人会主动承认自己比他人差。同时,教师,教培,家教等行业也提供了大量岗位,应试教育其实也有稳定就业的目的。
当然,若我们放眼生育率下降的大背景,我们可以断定应试教育的竞争一定不会如现在一样激烈,山河四省的教育方式终会成为时代的眼泪。故应试教育的筛选功能会下降,教育功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目的性一定会有一定程度的复苏。教育的自由性,智能性与个性化程度也会有所上升。
但是,人们还会问,AI已经那么发达了,我们全面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何况,若我们跟上时代继续完善AI,只会进一步降低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个人学习在新时代的意义,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传统上的解决方法是,对学生们强调:学习是自己的事,通过关注学习对自我的提升,忽略社会价值来解决迷茫。学生被期望看到自己逐渐提升了能力,开阔了视野,迭代了认知,实现了价值来获得良好的正反馈,建立自信从而克服困难,通过与自己比较达到人生和解。
但我们知道,人是社会性的,只关注自身终究是片面的。如果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与他人的竞争力会逐渐消失,甚至发生自我陶醉&与社会主流走偏方向,导致阻力增大。应试教育与采用这样的观念也可以说是彼此冲突的,因为应试教育甚至不能令学生看到所述的四项提升。故,采用这种观点是有局限性的。
一种更优解是,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就像西西弗斯认识到了他的付出注定在无意义中告终,但依旧在反复的奋斗中得到了人生的充实,ai的出现只是将无意义的事实大白于世,或许我们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手段。而人们的论调常常是关注结果式的,这在很多事上漏洞频发。弹奏一首曲子,令人陶醉是演奏的过程,是曲中的每一个音符;有人写作总结并把它发在平台上,目的不是获得爆火的可能性结果,而是梳理和引出新思路的过程。其实强调学习是自己的事部分包含在了其中。
作为前者的互补,关心自我也要落实到关心社会的本质当中。毕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自我实现,只能在社会中做到。ai的出现提升了人的潜力,也更容易通过各种途径为社会做出贡献。ai能提供很好的想法,但谁来实践?或许我们应该做的也正是这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