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从药理上区分od和毒品,心理类和趋乐类
3.1.1和3.1.2是后文的论据,若不感兴趣可以略读。以帮助理解为目的,有失严谨见谅。
3.1.1 合法精神药品,od药品,毒品的定性
- 兴奋剂可以强化兴奋神经信号,让人活跃
苯丙胺类兴奋剂和非苯丙胺类兴奋剂**(包含、尼古丁、槟榔碱)**
- 抑制剂可以弱化抑制神经信号,让人安静(==麻醉剂,镇静剂)
从中,可独特分类出解离剂,例如右美沙芬、氯胺酮。实际上,这种叫做解离型麻醉(一说分离型麻醉)
阿片类麻醉剂好用也很危险,例如吗啡、海洛因、芬太尼、曲马多。它们全都有最危险的成瘾性杀伤力,但同时也有强大且无可替代的医疗价值,导致它们被严格管控。
- 致幻剂可以杂化扭曲神经信号,让人混乱
具有致幻作用的药物并不一定是致幻剂,但致幻剂一定会引起幻觉。
由于仅仅只是扭曲信号,非脏药致幻剂全都几乎不生理成瘾。
血清素能致幻剂的药效极为剧烈,心理杀伤力成瘾性非常强,且生理杀伤力成瘾性非常低。
非血清素能致幻剂不多,例如金刚烷胺、大麻。金刚烷胺虽然还是解离剂,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很像是非苯丙胺类兴奋剂,但由于某些情况下其能甚至能造成超越LSD的幻觉,故被分类为致幻剂。
从非血清素能致幻剂中,可独特分类出谵妄剂,例如曼陀罗、茶苯海明。谵妄剂是阴间的代名词,本应分类为抑制剂。但由于会造成极度痛苦的幻觉,且早在古代,谵妄剂(曼陀罗)就被定性为致幻剂,故被归属于致幻剂。
合法精神物质
乙醇是:镇静剂、麻醉剂 尼古丁是:N胆碱能药物【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增加了神经递质量,使大脑多巴胺分泌增加】 槟榔碱是:M胆碱能药物【和尼古丁差不多,可认为是兴奋剂】 咖啡因是:兴奋剂
od药品
右美沙芬是:解离型麻醉剂、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RIS】
金刚烷胺是:解离型麻醉剂、致幻剂
普瑞巴林是:阿片类麻醉剂(可以认为是)、解离型麻醉剂、抗胆碱剂、镇静剂(=GABA)
可待因与二氢可待因是:阿片类麻醉剂
美金刚是:解离型麻醉剂、致幻剂
曲马多是:阿片类麻醉剂、兴奋剂
苯海索是:抗M胆碱能剂、谵妄剂、致幻剂
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是:抗M胆碱能剂、谵妄剂
苯二氮卓【GABA】类药物是:镇静剂
毒品【仅列举部分】
氯胺酮(K)是:解离型麻醉剂
LSD是:致幻剂
苯丙胺和衍生物,苯乙胺,哌醋甲酯,卡西酮等药物是:苯丙胺类兴奋剂
吗啡、芬太尼及其衍生物、海洛因等:阿片类麻醉剂
笑气是:非阿片型麻醉剂
3.1.2 精神类药品的常见药效(仅列出心理部分)
解离
NMDA受体拮抗的俗称是解离,解离的俗称是灵魂出窍。
od药品最为常见的药效就是解离了。右美沙芬,金刚烷胺,普瑞巴林,美金刚等被大量使用的药品全都有解离作用。
- 抗抑郁与致抑郁二相性
- 详见后文,我们会进一步讨论。
- 欣快感、幸福感
- 这是由于解离将过去的痛苦解离出去了,剩下的就只有赶走侵略者的喜悦了
- 镇痛
- 由于感知下降,解离可以导致痛觉被抽离。它并不像阿片类麻醉剂那样“压制住痛觉”,而更像“解离掉痛觉”。解离造成的镇痛麻醉,是一种特有的麻醉类型,叫做解离型麻醉/分离麻醉**。**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SSRI/SRI)
抗抑郁药的主要成分,不过最常用的od药右美沙芬也有该作用。
- 我需要写正面作用吗?
- 普通剂量下的负面作用包括恶心、便秘、晕迫、呕吐、因人而异的自杀意念增加、肾损伤、性欲降低、食欲降低。
- 过量的负面作用包括血清素综合征。
GABA类
这是安眠药啊……算了我确实见过很多oder吃这个就为了放空一切好好睡个14h的觉,也能理解。
- 有依赖性
- 长期把有自杀潜力的东西放在床边会增加自杀风险
- 冷知识:这个经常用作迷奸药(但这不是od的领域了)
后面的几种药效属B类(趋乐类)常用药物所常见。"良性"作用笔者要么由于与oder的认知不一致而完全无法看出,要么非常明显,这里就不再提及。仅列出恶性作用。
谵妄
认知、逻辑、记忆、学习、注意力障碍
谵妄者对事物的认知将错乱,并对事物无法看出相当有效的逻辑,短期内会极度健忘,具有阿兹海默症症状,但长期记忆似乎并不受影响。
时间空间定向力障碍
服药者对空间大小、长短、高低的认知将错乱,并无法数清究竟过了多久。一则笔者不知道从哪看的报告显示,一名谵妄者不知道时间过了很久,并执意要在凌晨去取快递,并称根本不知道过了很久。
妄想
由于认知与逻辑的障碍,谵妄者会开始妄想一些根本不会存在的事物。
谵语
指病中的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特征是响亮、毫无规律、毫不重复。
一则举例(摘自odw)
就是说昨天额好像是昨天昨天好像不是是白天我吃了很多很多拉苯拉明不对是苯拉海明不对的不对不对不对……有一个痛苦的闸门被开启了,灌入今天,对,今天是白天,不对,今天是什么,不对,今天是我刚刚说啊啊啊啊啊!!!!!!
“你白天吃了什么玩意?”哦对我白天吃了那个笨什么明,我吃了很多手心,手心很苦,很苦,手心要去拿快递,不对的,我才过了一会,我想睡觉,我想睡觉,睡觉时间还没到,好困
“问题是现在是他妈凌晨三点,这个时候谁家快递开门?对啊,你应该赶紧去睡觉”睡不着,有人在看着我,他没有得逞,我不会睡着,他会杀了我,他会把我抛尸在地沟,我不要看着他,他在那里,就在那里,就在那里,在你背后,他走过来了
“?我背后是一堵墙”
致幻
很宽泛的概念,已经超过了od的领域。
失真的认知,现实的域外,我思故我在。
至少现实不是幻觉,陶醉于客观不存在的事物,自然会被虚假反噬。
阿片类麻醉【需要指出,这部分的oder不是oder了,就是吸毒!!】
这些人没学过历史吗??
- 阿片类麻醉
- 原理就是模仿人体自身会分泌的止痛物质,内啡肽的结构,以达到止痛的作用。
- 阿片类成瘾
- 其实运动身体时是疼痛的,但身体会分泌内啡肽来镇痛。而内啡肽可以带来欣快感,这是自残会带来欣快的一部分原因。
- 吗啡是阿片类药物,它们是“内啡肽类似物”,可以代替内啡肽来镇痛。
- 但是生物体向来“用进废退”,外来的吗啡多了,渐渐身体就不分泌内啡肽,无法自己止痛了。于是只能倚靠外来的吗啡,来维持运动身体时不会疼痛了,否则动一下手指都会很痛很痛。
- 实际上,内啡肽还可以激动多巴胺能与血清素能,并促进多巴胺与血清素的合成。这导致阿片类成瘾实际上是三重戒断:生理的疼痛、精神的抑郁、心理的消极。如此以后,那人的生存便离不开吗啡,便算是成瘾了。
- 阿片类成瘾是无解的,虽然轻度成瘾还能靠意志力硬抗(因人而异),但一旦成瘾严重,便无药可救。
- 例如,海洛因成瘾者会接受美沙酮替代疗法,其实就是拿成瘾性相对较低的美沙酮去替代吸海洛因罢了。
3.2.1 od药物和毒品的异同
从类型上,od药品和毒品都涉及了镇静剂,兴奋剂和致幻剂三个方面。这方面无法做出区分。
从依赖性上,od药品主要是心理依赖性,毒品则主要呈现生理依赖性。
从生理杀伤力上,合法精物<od药品<毒品
从合法性上,od药品一定是合法的(即使是含有1 0%吗啡的复方甘草片,但这属于法律盲区了),毒品一定是非法的。
从目的动机,简单而言A类是为了将心态水平从-1提高到0(正常人水平),B类是为了从0提高到1,吸毒类是为了从0提高到+∞
对于A类,od的药品大多具有解离效果(右美)与镇静效果(Gaba)。可以认为这是他们的情绪自救策略。
对于B类,od可以认为是他们为了不被“毒品”扣帽子而创造和采用的新文化符号。他们使用的药品大多具有兴奋效果和致幻效力。
吸毒类是B类的延伸与极端化产物。
3.2.2 解离,与GABA药效对A类oder的内在吸引力
我相信肯定还有读者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解离。虽然不太一样,但是你可以把它理解成醉酒的感受,感觉自己在控制“木偶”,甚至极端情况下感觉不到自己在控制自己(事后表现为断片),那么可能就能豁然开朗了。
需要指出的是解离的症状非独只是od带来的,解离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创伤主体时常在面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往往会被动进入解离,以减轻情感冲击。在osdd(多人格体)中亦十分常见。
解离是抽离对外界的感知,GABA是通过睡眠来逃避现实,两者具有高度类似性,因此我们合起来讲。
一位寒姓少女说过,绝大多数的自杀都是他杀,绝大多数的苦难都是人祸,这很符合A类的状况,具体我们已经在第二章提到过了。
面对应接不暇的苦难,A类自然产生了逃避的愿望,就像我们遇到负性情绪冲击是可能会用被子把自己埋起来一样。由此,他们隔绝了一切的外来精神痛苦,也无法感知到困境,这对他们来说是天大的好处。
但解离和SSRI效果类似,都具有抗抑郁和致抑郁二象性。简单来说,在抑郁的时候获得这种药效,能抗抑郁;在客观上不再需要的时候获得这种药效,会致抑郁。具体而言:
解离满足了自己免遭痛苦的愿望,倘若解离者强制被反解离了,解离者将开始承受痛苦。这对于有力的人来说正是解决的开始,而对于无力的人来说,却是一种虐待。
解离是为了保护无力的自己免遭暴露于痛苦,反解离是为了让有力的自己了解痛苦,以判断如何解决。到底是抑郁,还是抗抑郁,这取决于服药者本身的能动,因此是中性的作用。
许多A类oder只知解离,不愿做出反解离的尝试,这也是他们难以逃脱od深渊的内在原因。救助的方式也正是应当鼓励他们回归现实,这点将在第七章详述。
3.2.3 B类od行为是否有影响大量健全人的能力
先说结论,不能。B类oder为什么会选择od,原因是他们的生活中存在意义的虚空。娱乐是填补虚空的简单方式,但是事后反而会增加空虚感(实际上是内疚带来的)。应试教育阶段的学生质疑应试教育的意义后,可能会有一段虚无主义的时期。富家子弟追求各种各样的娱乐,也是空虚的展现。
你有志向吗?你觉得你正在追求和奋斗的东西有其意义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B类od影响不了你分毫。
这里列一则以娱乐性质滥用右美沙芬的报告。报告者滥用右美沙芬数次后已经感觉自己产生了心理依赖性。但是他突然有了一个特别崇拜的人,并决定向他努力。一个月后,他原定和某朋友一起逛大街,逛完就od。但逛着逛着,时间已经晚了,同时,他也突然觉得和朋友在一起比od更快乐,于是当天就放弃了od。在此之后他也再没有od过。
这正是意义的出现可以让人离开od的典型例子。笔者认为觉得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无意义的人应该是少数,建构起意义也不算难,因此B类od也不具有影响大量个体的潜力。
本章与药理学相关。笔者并非专业人士,大量采用了相关网站的数据与他人研究,如有问题诚请指出。 遵循CC-BY-NC-SA 4.0协议。 最后谁能去举报一下复方甘草片里10%的吗啡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