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Carefully & Move Boldly:柒柒的高二总结
TIP
相当于自我介绍。 你可以借此对笔者有初步的了解。
作为一名上海t1级学校的学生,我在高二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学习,反而去花了大量时间了解和思考跨性别女性和药物滥用等社会问题,也是很炸裂了。而我甚至还能让自己维持在较好的成绩。这让我觉得我的选择有一定参考价值。于是我决定写这样一篇总结。
我的高二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一直给自己的生活引入一些有一定挑战性,以及和主流观念有一定背离的因素。无论他们最终有没有达到我最初设想的目的,它们都对我的认知和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这些与众不同的尝试,也成为了我的“人生加速器”。
相较于之前的经历,我觉得我最大的改变是“说实话,做实事”。在文章中,少写模糊的感情,少将问题用“我还在思考”带过,把思考过程写下来;我们不应当去抱怨时代和社会,而是思考怎么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些局限性,主动去了解个人的缺陷,然后想个方法去改善它。这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方法论。
往大方面看,我一共做出了四次层层递进的尝试,是不能孤立开来看的。因此,我将他们联系起来进行回顾。
阶段一:走进“男娘”的生存危机-观察
一切起源于这篇文章[一个关于进行HRT跨性别女性生存率统计]。它正是一个轻微的豁口,给我带来了剧烈的世界观冲击。大体上,我看到了一些人身上博爱和救助的精神,以及大量跨女的真实生活(包括之前只存在于“听说”的青少年极端行为)。
关于跨性别的观察和思考让我思考人应当如何处理自己的个性。人们常说“社会磨平了自己的棱角”,说明更好的个性更有利于社会中的生存。而跨性别群体,重视个性,难以放下这份执念让他们在社会中举步维艰。
其实我相信,拥有跨性别情结的人不在少数,但他们大多将其深埋于心,不强求外人接受这份个性,是更稳妥的选择。另一方面,追求个性的实现,需要自身能力的支持。纵观跨性别圈,我们能发现成功的“跨”大多拥有一技之长。比如心理咨询,社工经验,coding能力,etc。而许多青少年跨,经济尚不能自立,如此行为必然导致外界的排斥,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这种个性,成为了减分项。
在此之中,我也对自己的个性展开了探索,优化自身的能力,也成为了一个重要待办。
更重要的,我发现了应试教育带给我的认知与实际的鸿沟。任何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但许多人都被掩盖在一个个污蔑性的称号背后,被无情的漠视了。这促使我进一步深究我已有的认知。
阶段二:药滥背后的深层课题-思考
在深究认知的过程中,我很快认识了一些“地雷女”,即药物滥用者。毫无疑问,将人生寄托在“化学极乐”中的个体,都面临着人生意义的缺失,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于这种常见的虚无主义和抑郁情结,我也思考了一些解决方案,主要的一点是:主动引入应试教育之外的评判体系。 这也成为了我的下一个实践对象。
我就这些边缘群体的生存危机,也探究和调查了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课题,which是我当时的就业志向。
比如,为什么理解包容的价值观难以落实,是因为人看到一个不同的想法,第一反应是保护自己的价值观;对mtf和od“省事”的污名化产生了锚定效应(e.g od与毒品的类比),对道德评判产生了失实性影响;对他们的关注始终很少,这种小众文化难以出圈的原因是本质性价值观的差异&对受众预期的错误估计(吸引到了一堆猎奇的人)。
在最极端的时候,我甚至亲身去宛平南路600号做考察,很可惜只看到了那边的一个关于强迫症的展。这些研究也让我对功利社会中的实际运转产生了一定的了解,激励着我去做进一步探索。
阶段三:通用能力的培养-省察
在试图帮助mtf和oder群体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无力,也开始思考我可以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其一是更全面,更高效的学习;其二是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有实践意义的观点;其三是表达能力,既要有说服力又要易于理解。
那么,第一步肯定从学习着手。正如这篇周记已经提到的[周记25.17-回首与重构:对过往学习方式的重新审视],我引入的挑战性因素是部分上的从应试教育中出走,早点关注自己的未来,寻求突破认知局限;而在这学期的后半部分,我又回到了体系当中,锻炼内驱力强化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上一篇周记标志着这一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专注力&日程规划的方法与感悟-周记W25.22]
下一步呢?就是思考与表达,这两步应该合起来做,用表达的需求促进思考,用思考的成果优化表达,用表达的回馈强化思考。
阶段3.5:社交能力的优化-实践
一直以来我并不知道怎么提高上述的“类社交”能力,提出了几个前期方案。直到在今年的5月份,我了解到了VRchat,发现这简直是这一方面的完美良方!当然,在高二升高三暑假的关键节点,要做出这样一个很可能影响学习的决定,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开发出了一套利弊审视方法,以更好地完成我在暑假中的决策。
我的方案一共有三个:
其一,是学习音乐/绘画,提高社交吸引力;其二,是大量参加志愿者活动,丰富个人经历;其三,是VRchat与短视频创作相结合的线上方案。
我对这些方案产生的价值进行各维度的列举,将每个维度的价值与产生这种价值的难易程度进行乘算,构成价值部分;再减去其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占可支配总量之比*2),得出一个相对值。我发现VRchat虽然有着最高的金钱成本,但是产生利益的维度也最多。
列举下来,有①社交锻炼,在VRC很简单就能开启一段对话,分享见解和观念,这种开启对话的方法可以迁移到现实当中;②社会视野,我可以做一个听众,倾听他人分享人生经历,同时VRC也有大量的外国玩家,或许可以了解海外文化。这就直接包含了志愿者活动的优点;③科技了解,这没得说,对我的未来就业可能起到一段引导作用;④外语练习,一个应试教育层面的内容;⑤视频工具,我一直想把我把我在知乎的整体观点切成碎片发在视频平台上,但是我觉得出镜+棒读文本的方式太没吸引力,VRC这不就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工具,可以让我对已经形成的观点进行重构,在平台上交流,同时收获一点影响力和人脉。
但是,仍然需要注意时间安排。我希望这能成为原先娱乐的代替,而不是和原有娱乐共存。这对半年前的我可能是一个难题,但是我现在已经掌握了一些快速爆发出较高效率的方法(例如流式规划+拆分思想),只要每天都进行合理规划,这方面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通过这四次尝试,我总结出了一句简单的话,也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Think Carefully & Move Boldly。要科学的向前迈进,我们首先要对一些东西进行全面的观察或背景调查,并写出第一篇总结。如果我们觉得还有需要深挖的点,就应该在继续了解的过程中对其中的矛盾进行思考。之后我们要综合各种因素,写出数套方案,并且进行利弊的省察。最后,在修改优化完方案后,我们就可以展开实践,做持续的总结,并且向家人朋友"open”,利用人脉与社交关系获得外来建议,完成改进。
这也正是我的一套独特的方法论,适用于各种短期的(比如要不要选择vrc)和长期的(我高二的整体探索)抉择。但是,不完善的地方依旧存在……
已知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1.功利主义
过于功利会推走一些人,也对自己的发展不利。如果我们连娱乐和放松的时间也要审视它们的价值,那活着无异于一种极端的偏执,而一旦问自己“我那么忙又是为什么呢”,又很容易陷入虚无主义当中。这在我前段时间,努力提高自身效率的过程中就初见端倪,我经常在极端的效率追求与意义追问的迷茫抑郁中打摆子,有时候认为我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逆天改命,有的时候觉得个人的努力在时代潮流面前毫无意义。
功利主义是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公开自己的目标,如果他人能意识到目标的合理性,他就不会因为“卷”而排斥我们。为了避免虚无,目标也要是与人生意义有相关性的。比如我现在在做的就是认识自己的一环。也可以在虚无时问问自己“我该怎样改进”,这样可以将思维瞬间拉回到任务本身之中。
2.自负怪圈
有的时候我的各种方法论给自己的正反馈有点太多了,导致自己的自信心无理由地膨胀。这导致了我听不进一些有理有据的建议,坚信“自己正在做的就是真理”。比如在期中考试之前,我沉醉于不上一些课给周末的减负当中,减少了本身用来学习的时间,还用”我正在了解社会“做一个挡箭牌。这是一个危险的现象。
自信心过高的时候要向上看,主动给自己一点比较的对象。例如我一年前很崇拜的寒涟漪(做跨女救助),我应该问问自己,我向她靠近很多了吗?其实并没有。她的协作安排能力,生活处事能力,沟通救助能力,都位于一个对我几乎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位置。
同时,也要善用社交关系,如果自己只能看到一个方案的好处,不妨让自己的亲密关系看看有没有明显却被忽视的缺陷。这一点是我正在努力提升的。
3.风险投资
引入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其实就是在做风险投资。比如我最近对我校发了一篇文章做批判,若我错估了我校的风气,他们因为这篇文章直接把我劝退了怎么办?(当然这很夸张了)
因此,我们在做利弊审视的时候要将极端性的可能风险纳入考虑,莫做过于危险的行为。
4.自控力局限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规律的”,这是高中思政课的基本原理之一。在提升自己能动性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意识到,世界存在一定程度的规律性,我们肯定不能把一天24小时都完美安排,一段时间的高效之后也必然存在一段时间的疲惫,不愿意做任何事情。
这是自控力本质性的局限,也是警醒自己,不要过于理想化地看问题,做安排。
最后
预祝自己的暑假和高三生活顺利
"World is a great picture"
"We are part of the palette"